冬去暑來,花開花落,我們每天奔走在車來人往中,為了工作、為了生活,有時開心、偶爾失落,任由生活推著情緒,
卻常常忘了取悅自己。
人活一世,真正重要的是什麼?財富、權力、名譽甚至愛情都不過是點綴的手段,
最終不過是為了為自己營造一個身心舒適的生活狀態。
很多女人,為父母、為丈夫、為孩子——總之是為他人,一生忙碌,縱然從中體驗到了愛和被愛的滿足,
但卻終究沒能活出獨立完整的自我。
我一直覺得, 一個女人,最首要的事,是愛自己;最好的生活狀態是,活在當下。
「活在當下」——此刻即是最珍貴
近些年,「活在當下」這四個字已經被「用濫了」、「寫盡了」,失意的時候、彷徨的時候,工作不順、
情感困頓的時候,人們動輒就在自己的朋友圈感慨一句,勸自己活在當下。
但實際上,很少有人是真正領悟了這句話的深層含義的,
甚至有人將它偏激地誤解成說服自己縱容此刻隨欲作為的藉口。
所謂「活在當下」,是一種掙脫了過往經歷的束縛、超越了前路未知的恐懼,
而能夠全心全意投身於當下生活的一種達觀超然的人生態度。
它既非一種悲觀絕望的無奈、亦非一種恣意尋歡的快活,相反, 能夠真正活在當下的人,
恰恰是懂得此刻最珍貴而努力把握當下、不斷進取的人,是真正看透生活卻仍然熱愛著生活的人。
一個能夠活在當下的女人,她往往最容易獲取幸福和快樂,因為過去和未來都不能讓她的心受累,
她的心全在此刻用力,無論結果怎樣都不會產生遺憾悔恨、沉湎過去的無用情緒;
而這種投入也能夠讓她更好地成就每一個當下的自我,這難道不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嗎?
我們真正能夠緊握在手的——只有當下
原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拉姆·達斯在其書《活在當下》中開篇寫道,「我們總是不能讓該來的來,該去的去……」
我想這應該是如今大多數人總是感到不快樂的根源所在。
因為遺恨往事,因為懼怕未來,我們又笨手笨腳地失掉了現在。於是,失落和痛苦總是籠罩著我們,
苦悶和寡歡總是縈繞在心上。
不快樂成了一種惡性循環,而幸福卻總是在迴圈之外的、最唾手可得處。
曾經看過的一個採訪視頻讓我至今難忘,訪談物件是一群滿頭銀絲、卻精緻可愛的老奶奶,
當問及「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,會怎樣生活」這一問題的時候,老奶奶們眼中閃過了遺憾、卻也散發出光亮。
她們說,如果重回年輕的時候,會用更多的時間去「存在」,去活在每一個當下、存在於每一分的得失哀樂。
的確,人生真正重要的概念就是「存在」,認識到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獨一無二、彌足珍貴的。
然後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投入的當下的每一寸悲喜、握緊此刻的所有幸與不幸。
這樣,我們才能時時刻刻以一種輕盈放空的心、容納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。
全力以赴享受當下,時間會給你答案
法國天才詩人蘭波有一句詩,「生活在別處」,表達了那種追求理想生活狀態的渴望與激情。
但或許,最真實的生活不在任何一處、而只在此處、此時,縱情享受「此處的生活」,或許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。
其實,活在當下是一種超然物外又物我相融的狀態,一種靈魂和肉體的高度統一與專注。
歌手「苦情王子」張宇背後,一直有一個才情過人又溫婉大方的女人——蕭十一郎,對張宇來說,
妻子最讓他著迷的地方在於,事事、時時活在當下。
想玩的時候熬夜也要玩、通宵也要玩,過了癮之後依舊能把工作和生活處理得井井有條。
每一件事中的情緒都是相互獨立、互不干擾的,不氾濫、不拖遝。
當你白天工作的時候,就不要牽掛著早上和丈夫的一句拌嘴、一點摩擦;下了班回家,就和家人好好相處,
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到飯桌上。
同樣,今天遇到了一些開心的事,就滿足於這種喜悅,不必咀嚼昨日的悲傷;突然有了痛苦的情緒就哭一場、
發洩完了仍舊投入到接下來的生活。
人生該當如此,該做什麼就去做,結束的時候就抽身,至於結果上帝自有安排、時間自有答案。
最後,想借拉姆·達斯《活在當下》書中的一段話,與君共勉:「你不妨一次只做一件事,喝茶時,你就只喝茶,
看報時,你就只看報。這能讓你慢下心來,忘記時間的概念。一心關注眼前事,
你會從這種思維方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。把握住每一次機會走進這一刻,會在現在這一刻中覺得一身輕鬆。」